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文化馆群文期刊《九龙池》
发布:admin 来源:1 时间:2015-11-03 点击:4985

 办刊概述

 

        《九龙池》由红塔区文化馆创办于1982年,原为小报,1994年改为季刊,56页码。1997年进行大改版,大16开,64页码。办刊宗旨作了调整,新增了栏目,充实了内容。装帧、版式设计、印刷提高了档次。改版后的《九龙池》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内容丰富,令人耳目一新。

 

主要栏目及特色

        “特稿”:重要题材特约稿。玉溪红塔区是聂耳故乡,花灯之乡,“特稿”栏目已累计推出纪念聂耳的图文作品上百篇,这些作品后来大多被收入公开出版的各种专著和文集。“玉溪花灯”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九龙池》多年来不断推出花灯小戏、小品剧本、花灯歌(舞)曲和研讨论文,为非遗项目的成功申报作出了贡献。红塔区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节日——玉溪米线节,它已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是我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一朵奇葩。《九龙池》“特稿”和“文学林”栏目对这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宣传,刊发了一批批作品。对“玉溪米线文化节征文评奖”获奖作品分期刊登,予以推广。报告文学《玉溪印象》《生态玉溪城》《玉溪,城市雕塑如是说》《州城,草坪公园对歌忙》《大营街今昔》《山歌人家》《话说红塔区系列旅游景点》《冯光祥和他的剪纸艺术》等报告文学,更是成为了“特稿”栏目的一个个亮点。其中《草坪公园对歌忙》一文被《云南日报》作为献礼作品及时转载。还有数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学专集。

        “采风手记”:《九龙池》独创的重点栏目,主要刊登文学、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深入各地及国外采风、旅游、体验生活撰写的游记,栏目大量采用同期图片。除了约稿、自然来稿,我刊还经常组织文学、美影采风活动,如“红河漂流”、“抚仙湖诗会”、“走进哀牢山”、“九龙池创刊100期诗会”等。每次采风活动后,都在《九龙池》推出采风作品专集。已推出《穿越滇藏线的日日夜夜》《延安纪行》《走进哀牢》《漂越红河》《元阳梯田之韵》《英国留学散记》《从云南勐康进入秘境老挝》《一个玉溪女子的中国西部孤旅》等游记和大量图片。

        “心灵之旅”:以亲历或心历记述人生悲欢离合,揭示社会历史、时代变迁与人生经历。已刊发《我演喜儿、白毛女》《三代人的高考》《当兵的经历》《通海大地震忆旧》、《我与曾卓》《彩云之南把情牵,嫁到彝家十九年》等上百件作品。其中长篇自传《日子》、长篇纪实文学《电影放映员手记》在本刊连载后由作家出版社分别于2000年11月和2005年11月出版。我区作者周娅下肢瘫痪36年,人近中年时开始坐在轮椅上写作。由于基础差,作品一直难以发表。她第一次给《九龙池》投稿就引起我们的注意。在主编艾扎的指导下,她叙写自己人生经历的作品充满坚强与自信。当她的文章变成铅字在《九龙池》发表出来,她更坚定了创作信念,不断把一篇篇新作投给《九龙池》。像周娅一样坐在轮椅上写作的残疾人作者还有邓树恒,当《九龙池》编辑把刊登他作品的杂志送到他家,他拉住编辑的手泪水盈眶……2014年第1期《九龙池》“心灵之旅”栏目又一次同期刊登了这两个“特殊”作者的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心灵之旅”也是本刊打造的重点栏目。

        “文论”:发表文学、美术、摄影、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群文、艺术教学、非遗等各门类田野调查报告、理论研讨和学术论文的平台。已刊发《杯湖与李鸿祥》《宋大理国:国运达三百余年的少数民族政权》《拉枯族苦聪支系及其民歌》《中国画的刻意创新很重要吗?》《浅谈广场文化活动》等文论上百篇。

        “历史文化”:着重介绍以红塔区相关的历史、民俗文化。栏目以连载的方式推出了40多万字的《玉溪民俗漫画》和中长篇专著《红塔区地名历史》《玉溪老花灯(条纲戏)初探》《土主庙、土主与米线节》《玉溪红塔区千家姓》、《红河上游花腰傣》《寻找消失的河西布》《抚仙湖水下遗考》《浅谈古滇国青铜器的艺术》《玉溪民间烟草歌谣》《多姿多彩的烟俗文化》等。其中《玉溪民俗漫画》一书已作为我区非遗项目纳入公开出版计划,将于2015年底出版。书中的民俗图片达两百多幅,是红塔区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玉溪民间烟草歌谣》《多姿多彩的烟俗文化》被收入大型纪实文学专集《古今玉溪烟草》公开出版。

        “舞台艺苑”:重点发表我区作者创作的戏剧、曲艺、小品剧本、歌曲等。刊登了《聂耳组歌》《米线欢歌》《红塔颂》《梯田之歌》《玉溪民歌选》和花灯剧本《审大憨》,大型民族歌舞剧剧本《鹤殇》、《百鸟陵》等近百件作品。其中《米线欢歌》获首届“云南省旅游歌曲大赛”玉溪赛区银奖。

        “民间文学”: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史诗、叙事诗、故事、歌谣,红塔区也不例外。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学灿烂多姿,充满神话和梦幻,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让公众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九龙池》责无旁贷。因此本刊自创办以来,一直设置“民间文学”栏目,已推出《阿倮英雄传》《五色马》等叙事长诗和《红塔的传说》《米线节的传说》《彝族火把节渊源》《郎得与郎努》等汉、彝、哈尼族民间故事。其中《红塔的传说》《米线节传说》被收入《中国民间故事·红塔卷》公开出版。

        “文学林”:本刊创办时间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一直拥有大批文学作者。他们之中老的已经87岁,小的还在上中学。培养作者,推出新人新作,一直是《九龙池》的重要工作。从长篇作品到一首诗,我们都给予足够重视。2012年,指导作者张守国创作中篇小说《曲陀关传奇》,并在2013年第1期《九龙池》推出。在此之前,该作者已经坚持文学创作20年,但从没发表过一篇作品。该处女作的发表更坚定了作者的创作信念。2013年,我刊编辑深入86岁高龄的老作者赵忠舜家中指导其撰写回忆录《1969,一个中学教师下放农村劳动锻炼的蹉跎岁月》,并在2014年第2期《九龙池》发表,使作者实现了他晚年的一大愿望。谢家雄、宋建强、李莎英、哲赫等是九龙池培养出来的本土青年作者,本刊从他们刚起步就经常发表他们的文学作品。2010年6月,谢家雄散文诗集《湛蓝时空》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收入书中的半数作品是由《九龙池》发表的。该书由本刊主编艾扎作序。2012年3月,《湛蓝时空》获第六届“玉溪市优秀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一等奖。2012年5月,《湛蓝时空》在 “全国首届教师文学表彰奖评”中荣获“散文诗集专著奖”。作者荣获“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荣誉称号。2006年,宋建强的散文《爱在爱中满足了》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2007年8月,李莎英的《李莎英散文选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收入书中的半数作品曾在《九龙池》发表。2008年,《李莎英散文选集》荣获第五届“玉溪市优秀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三等奖。2010年,哲赫的长篇论著《哈尼考辩》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专著中的一些篇章是《九龙池》“文论”栏目首发的。该论著以文物和民族迁徙史为证,大胆提出了成都平原的三星堆与云南少数民族的渊源。田文学的长篇纪实小说《哀牢山剿匪记》从开始构思、动笔就由我刊主编全程进行指导。作品完成后在《九龙池》连载。2008年9月,《哀牢山剿匪记》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在云南革命老区哀牢山地区引起轰动效应。以上作者出版的著作均是他们的第一本处女作。经《九龙池》培养、扶持的作者还很多,他们已形成一拨拨作者群。

        “美术摄影”: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为了做到图文并茂,《九龙池》除了封一到封四为固定的美、影、书彩版,“特稿”、“采风手记”、“心灵之旅”、“历史文化”等栏目也不惜版面刊登大量图片。从这些图片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采风的足迹和身影,欣赏作者提供的历史影像。美术“写生、现场与作品”专页则让读者“身临其境”,见识作者置身山村、河谷与草原写生的辛劳。

         “影视剧场”:专门发表电视专题片、纪录片脚本和电影电视剧本。已经推出《聂耳与玉溪》《红蛋》《多情的花街》《天梯》等影视剧本。电影剧本《多情的花街》和电视剧《天梯》已在筹拍中……

        “序与跋”:着重介绍我区作者创作出版的著作和音乐(歌曲)美术、摄影、书法、戏剧、影视剧专集(剧本)及论文集。该栏目刊登内容包括著作(专集、光盘)封面图、序言、后记(跋),或附特约评论和作者创作谈,目的是向社会公众传达和展示我区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激励广大业余作者努力创作。栏目介绍和展示过的作品已经达几十部。这一杂志版的“新书展台”由于宣传效果好,一些外地州(市)甚至省外的作者也给我们寄稿,希望在“序与跋”栏目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办刊经费

        本刊从创办之初到现在,一直设有编委会。编委中有区政府分管文化的副区长,区文化局分管文化馆的副局长。编委主任一直由馆长担任。馆领导始终把《九龙池》作为一块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给予重视。30多年来,《九龙池》为展示和弘扬我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了本地公认的一道宣传窗口,引起了历届政府的重视,一直给予财政拨款。目前每年5万元办刊经费,专款专用,账目单列。

编辑队伍

        美、影、书图片编辑、主持黄燕萍,本馆馆长。“全国三十文化馆管理与改革研讨会”理事,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玉溪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副研究馆员。摄影作品曾数次获国家级、省级奖。担任编委主任20余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作者,具有丰富的编辑经验。

        主编艾扎(李永林),文字编辑,装帧、版式设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副研究馆员。已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散文、中短篇小说集数部。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骏马奖,云南省政府文学艺术奖,《民族文学》年度奖,作品入选《中国小说年鉴》等多种选集。艾扎编辑生涯长达35年,担任《九龙池》主编18年,无论策划、组织采风活动还是举办笔会研讨会,无论辅导创作、培养作者还是对刊物的装帧和版式设计,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办好《九龙池》不遗余力,贡献突出。1992年,曾获由云南省文艺期刊联合征文办公室颁发的编辑奖。

        责任编辑李红芳,曾在《玉溪日报》任编辑、记者数年。发表过一批通讯、散文、游记作品,编辑工作细心、周到,培养了一批文学作者。

        责任校对郑阳,曾在红塔集团红塔电视台任编辑、记者,已出版长篇纪实文学1部,中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若干。校对工作认真、仔细。

 

刊物发行与交流

        《九龙池》编辑部有充足的办公场所。刊物准印证由玉溪市新闻出版局核发。我刊向来重视刊物的发行交流,在红塔区内,我们把每期《九龙池》都送至区委常委和四套班子领导手中。全区各机关事业单位、各部委办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文化中心(站)、各中学都赠发。玉溪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及各部委办局、红塔区集团、玉溪各新闻媒体均赠阅。每次文化三下乡,我馆带去的《九龙池》杂志均大受欢迎,供不应求。玉溪市八县一区赠发到各县区文联、文化馆、图书馆和部分文化中心(站)。省内交流单位含大部分地州(市)文化局、文联期刊编辑部和部分边远地区文化站。省上赠阅单位包括省文化厅、省图书馆、省文化馆、云大、云师大、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省文联所属各期刊编辑部、昆明市文联期刊编辑部。省外赠阅单位含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文化(群艺)馆期刊编辑部,国家图书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市群艺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及分布全国各地的部分热心读者与作者。

        《九龙池》不过是边疆省份一个县级文化馆主办的小小的群文期刊,但刊物级别不在高低,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和影响。《九龙池》创办30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它当成一块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力求在群文理论、信息传播上做出示范。在文艺创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每期刊物我们都提前做好选题策划,配合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组织作者采写重点文章,弘扬主旋律,做好题材搭配,注重可读性。装帧、版式设计、图文搭配形成自己的风格,争取把每一期刊物都做成精品。

        今后,我馆将一如既往把《九龙池》办得更好,更富有社会影响,为我区的群文事业作出更大贡献!